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 內蒙古自治區深入實施“科技興蒙”行動
每秒4千萬億次!這是“青城之光”創造的超級運算“內蒙古速度”。
單體尺寸700公斤!這是呼和浩特企業運用泡生法合成技術刷新的世界人工藍寶石晶體單體尺寸新紀錄。
畝產715.3公斤!這是袁隆平院士團隊在內蒙古示范推廣的耐鹽堿水稻產量新高度。
“十四五”開局之年,內蒙古科技創新捷報頻傳。
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內蒙古,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的任務,堅決打好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攻堅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
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2021年以來,全區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殷囑托,深入實施“科技興蒙”行動,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區域創新活力得到有效激發,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內蒙古實施‘科技興蒙’行動,激發區域創新活力”被國務院辦公廳作為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在全國通報表揚。
開放合作匯聚創新力量
“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機制來增加科技創新力量”,內蒙古把堅持開放合作搞創新作為“科技興蒙”的核心要義,正是源于習近平總書記對欠發達地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刻洞見。
在烏海市海勃灣工業園區,煤焦化企業副產的富氫焦爐煤氣每天都會通過管道輸送到另一頭的冶煉鑄造企業,通過世界首創的氫基熔融還原技術工藝,生產出高鐵、核電等高端裝備制造所必需的基礎材料——高純鑄造生鐵,開啟了一條“煤焦化—氫冶金”的綠色化、精深化、高端化產業鏈。
促成這一技術落地轉化的正是內蒙古與中科院共同打造的烏海市氫冶金研究孵化中心,項目的成功投產,是內蒙古通過“科技興蒙”行動引智借梯、破解難題的一個生動縮影。
一年來,內蒙古秉持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態度,堅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不斷探索完善“科技興蒙”合作機制,誠心誠意地加強與科技強省的創新聯動,加強與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的創新合作,有效推動了創新資源、科技項目、人才技術與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所需精準對接。
這一年,自治區黨政考察團赴上海市、江蘇省學習考察,對標先進學習“取經”,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共贏發展;“科技興蒙”被科技部列為“十四五”東西部科技創新合作行動重點工作;自治區政府與國家自然基金委簽署協議,正式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自治區科技計劃共支持合作項目400余項,支持經費達到11.2億元,引導社會投入科技創新經費29.2億元;啟動了首批15個技術攻關類“揭榜掛帥”項目,在全國范圍張榜招賢,榜單總金額達到2.7億元。
開放合作搞創新的磁石吸引著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向內蒙古這方創新熱土集聚,形成推動自治區科技創新事業快速發展的強大合力,鋪就了一幅更高質量、更有活力的發展圖景。
中科院兩大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落地呼倫貝爾;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試驗基地落戶興安盟;上海交通大學呼和浩特科技創新中心等68家聯合共建創新平臺與新型研發機構組建成立;趙鵬大、莫宣學等院士專家團隊在內蒙古自治區建立工作站,全區院士專家工作站總數達到44家。
上海交通大學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車用燃料電池電堆技術在包頭轉化,助力北奔重汽生產出內蒙古首臺套100KW級氫燃料電池環衛重卡,為內蒙古開啟氫能領域應用新時代。
內蒙古久泰集團與清華大學等單位在鄂爾多斯共同研發設計建設全球首套萬噸級二氧化碳制芳烴工業試驗項目,將為我國大規模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提供工業化示范。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旱作區水資源合理利用種植技術與集成模式研究,累計推廣輻射各項技術15萬畝,增收2363.7萬元。
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內蒙古創新合作道路上,重大突破、進展一件接一件,敲響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洪亮鐘聲,也蘊藏了轉型升級的無限希望和活力。
抓住關鍵釋放創新活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內蒙古探索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最根本的支撐、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創新驅動。”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三次全委會上,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這樣分析。
“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瓶頸,是影響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因素。”自治區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自治區主席王麗霞特別強調。
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內蒙古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迫。
2021年2月7日,《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發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塑造發展新動能”被擺在各項任務首位,進行專篇部署,科技創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這在內蒙古五年規劃編制歷史上還是首次。
“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推進“科技興蒙”行動,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一年來,全區上下認真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各項部署,堅持整體謀劃,強化系統集成,緊緊抓住自治區科技創新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重點環節,打主動仗、下先手棋、啃硬骨頭。
全區啟動實施研發投入攻堅行動伊始,就明確年均增長20%目標,建立政府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和社會多渠道投入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自治區全年本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入達到15.2億元。
2021年,內蒙古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科技計劃項目企業承擔比例達到59%,技術交易財政后補助企業享受比例達到90%以上,437家企業享受研發投入后補助8503.5萬元。自治區級企業研發中心達到475家,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聯合體和新型研發機構達到23家。
在持續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方面,內蒙古探索“揭榜掛帥”重大科技項目立項組織管理新機制,廣泛匯聚優勢研發力量,把蟄伏的巨大科技創新潛能有效釋放出來,有組織、高效率地破解科技難題。簡化科技項目申報流程,讓信息多跑路,科研人員不跑腿,為科研人員減少工作量70%以上。推進科研經費管理再改革,試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包干制”,賦予科研機構、科技人員更大自主權,讓科技資金更好為創新服務。
積跬步以至千里,匯涓滴而成江海。
從對創新驅動發展進行頂層謀劃,到加強科技創新政策配套落地,再到激發科技創新潛力的一系列改革實招,內蒙古科技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突出特色催生發展動能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
年關將至,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項目現場依然緊張忙碌。中心建設方案已經通過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萬建民院士領銜的專家組論證。中心建成后,將成為內蒙古乃至全國乳品產業的“智慧大腦”,有效提升產業鏈整體科技水平,屆時,內蒙古在全球乳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不容小覷。
高能級創新平臺載體是構建特色區域創新體系、打造優勢創新鏈條的基礎一環,也是內蒙古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薄弱一環。一年來,內蒙古立足“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戰略定位,突出綠色特色優勢,有重點地布局建設特色創新平臺載體,積極打造“三鏈”融合原動力。
以“三區兩中心”為代表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呼包鄂自主創新示范區集聚了全區50%的科研機構、57.4%的高新技術企業、62.3%的高校,鄂爾多斯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荒漠化防治和綠色發展”為主題實施了一批重點示范工程,巴彥淖爾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小麥和肉羊為主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子午工程二期、陰山北麓草原生態水文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內蒙古自治區落地建設。
創新平臺載體“提質進位”“促優培育”行動成效明顯。自治區本級支持高水平創新平臺的資金投入累計超過20億元。涵蓋優勢特色領域的151家重點實驗室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呼包鄂三家國家高新區(呼和浩特金山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包頭稀土國家高新區、鄂爾多斯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在全國的位次分別較上年提升10位、5位和1位。
擔當綠色使命,實施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啟動自治區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行動方案和技術路線圖編制工作,科學布局科技攻關,推動在供給端精準做“加法”,在消耗端持續做“減法”。2020年到2021年,內蒙古在氫能、大規模儲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稀土、生態環境等領域先后安排科技重大專項33項,“煤炭地下氣化”“大規模飛輪儲能”“源網荷儲”“火風光儲一體化”“二氧化碳礦化”等一批先進能源技術在內蒙古自治區開展攻關和轉化,成為科技創新助力能源產業低碳轉型的生動實例。
2021年,內蒙古共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534項,技術合同成交總金額達到46.1億元,全區成果登記突破1000項,其中應用技術類成果占74.8%,產生經濟效益712.7億元。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課題,“科技興蒙”已成為建設創新型內蒙古的關鍵抓手。內蒙古將全力推動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開放合作,以創新之變通轉型之路、育發展之機、蓄開局之能,堅決打好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攻堅戰,全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全力以赴建設創新型內蒙古,以科技創新引領內蒙古向現代化奔跑的“加速度”,許壯美內蒙古一個更好的明天。(張景陽 李寶樂)
推薦
直播更多》
-
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 向Twitter發出收購要約
和外界預期的一樣,特斯拉公司 CEO 埃...
-
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 向Twitter發出收購要約
和外界預期的一樣,特斯拉公司 CEO 埃...
-
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廣達發布公告 配合防疫政策暫時停工
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廣達今(13)日發布公告...
-
英特爾公司宣布斥資30億美元 擴建美國奧勒岡州D1X工廠
英特爾公司宣布斥資 30 億美元,擴建...
-
莆田電信積極組織開展安全運營專項工作 強化員工安全意識
為全面落實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云網安...
-
精準落實優惠稅率 河北高企稅費減免超百億元
近日,記者從河北省稅務局獲悉,2021年...
資訊更多》
焦點
- 奇瑞新能源一季度達成50013輛銷量 實現255.4%同比增長
- 昆山重新調整劃定5個靜態管理區 延長靜默期7天
- 受蘋果用戶隱私政策調整影響 科技巨頭2022年營收將減少近160億美元
- 加快湖北數字化轉型 5G信息技術重塑制造業發展形態
- 斯坦福大學團隊發表論文 展示大腦運動皮層神經網絡如何實現新記憶索引
- 廣東首座華南唯一 廣州匯云數據中心入選2021年國家新型數據中心名單
- 慢性疾病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 低齡化趨勢明顯
- 消除線路施工安全隱患 智慧光網云守護系統成為工地“火眼金睛”
- IMT-2020推進組蜂窩車聯工作組第二十次全體會議 近日在線上舉行
- 氣候變暖將珊瑚推向耐熱極限 人工智能助力尋找耐熱珊瑚